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


林宗顶、谭秀娟 上山约会果王 体验农家乐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一日 上午十时五十五分


报导、摄影:陈燕妮

当休闲农场成为台湾的旅游卖点之一,人说好风光的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虽无法与台湾休闲农场并驾齐驱,但绝对是本地城市人所向往的“上山约会果王果后”的好去处,在林家班多年的经营下,成功将生产和农家生活融合在一起,提供游客乡野生活体验与亲子旅游。

该片果园与农场是林家大兄长林宗顶领着3名弟弟一起合力打拼的成果,果园中的每一颗农作物都包含园主一家人的辛勤汗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果园与农场规模愈来愈大,每年的榴梿季节,许许多多的游客慕名而到。

单是林家大院周围就有20余英亩,放眼望去,除了蛋鸡,他们连孔雀、兔子、火鸡、鸟儿、鱼等都养。果树也很多,计有榴梿、红毛丹、尖不叻、山竹、碌古冷塞果、龙珠果、龙眼、豆蔻、丁香等,能种的几乎都种了,果然善用每一寸土地。

吸引自助旅游客

热情好客的林宗顶夫人谭秀娟向《非常人物》指出,自从林家大院被列入《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及经过媒体的报导后,吸引了许多自助旅游的洋人游客前往参观。虽说浮罗山背是槟岛的绿肺,但这种集合果园与农场于一体的农家生活在浮罗山背却属难得一见。一般上当地园主拥有果园让游客游览但却没大农场,而林家的特别之处在于榴梿季节,游客到来品尝榴梿之余,也能顺道参观农场,对于城市小孩而言,上了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毕竟许多城市小孩只从书本上认识小动物,从未有机会亲眼目睹。

询及是否有意向台湾人学习将果园及农场打造成休闲农场引客来,秀娟回应说,是有这个念头,而且,游客们在参观后,也提出此建议,但要落实这个计划毕竟须要花费很多精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加上丈夫也有一把年纪了(即将60岁),林家农场及果园最终是否能发展为休闲农场,要看下一代的造化了。

“今年3月,我们到台湾旅游,并到当地的休闲农场一游,从中发现要经营一个休闲农场,确实费尽心思,它包含了经营管理、业者的远见与未来。”她如是指出。

日处理6千鸡蛋

屋旁的鸡寮,每天都有人定时拾取鸡蛋,然后使用分蛋机把各等级鸡蛋分配和收拾好。每一天,他们需要处理介于5千至6千粒鸡蛋,是浮罗鸡蛋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穿过鸡寮,就来到鸭场,发现一些鸭子悠闲地蹲在池塘旁,一些在扑水,这在许多人眼中看起来不起眼的鸭场景色竟然成为本地著名油画家廖彼得近期的作画题材。

屋旁的另一端,可见到蛇在人心果树上盘绕 ,据了解,住在树上的蛇是不速之客,一住已住上好几年。由于蛇不断繁殖,至今约有逾20只。

由于生活在大家庭中,每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比如负责煮食的每天要煮大锅饭,料理30人的膳食,大家分工合作,将果园、农场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家生活,想必这年代真不容易找到了。 除了农家生活,林家大院也是吸引人们目光的卖点之一,据主人家告知,林家大院完全没用上一根铁钉,靠的是当年建屋师傅精湛手艺。目前该大屋已住了5代林家人。

原是城市人的秀娟在30多年前嫁给宗顶,询及目前的农家生活,她不假思索地说,早已适应。在她的眼中,数十年前的浮罗比起现在发展落后,那时也还未建设顿沙顿路(浮罗新路),居民的生活较清苦。

橡胶园打造果园

林家大院住了4户家庭,大哥林宗顶,3名弟弟是宗信、宗远及宗言。宗顶在15岁那年踏出校园后,就协助父亲打理园丘,由于当时的橡胶价格不高,一斤只有6毛钱,有远见的他就将家中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直到他20岁父母过世后,只剩下他和3名弟弟,一共4人一起为生活而奋斗。

父亲去世时为他们4兄弟留下13英亩的土地,因当时农作物的收入有限,加上自己缺乏成本做生意及受到教育水准的限制,林宗顶最终决定养起猪与鸡,朝向果园及农场发展。后来,探听到隔壁园丘要出售,于是,毫不犹豫将园地买下,经过林家多年的努力,果园及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一直到今日,即将踏入60岁的宗顶在果园里走过了黄金45年,并在农场度过30年的岁月。

虽然已将父亲时代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不过,园丘内至今仍有栽种橡胶,工人早上割树胶,下午时分料理园丘工作。现在正值榴梿成熟季节,粒粒榴梿挂满枝头,林家每天要到果园拾榴梿好几回,最早一趟是在清晨6时,成熟掉落的榴梿一部分批发给中间人,另一部分自己卖。

林家当初栽种的榴梿主要是甘榜榴梿,收成不尽理想,直至20年后,宗顶才学会驳枝种植法,开始进行名种榴梿驳枝,现在园中约90巴仙的榴梿都是品质好的名种榴梿。由于气候的影响,今年早花榴梿收成较往年少,榴梿季节料将维持至7月。水果季节的来临,也是大家大块朵颐的时候,主人家的生活相对的忙碌。

到林家品尝榴梿,除了以粒计算,也可选择依据人头计算,每人25令吉,届时可吃到从果园直接运到的新鲜榴梿及各种本地水果。吃完各种本地水果后,也可购买榴梿糕带回家。

谭秀娟说,他们以人工制作的榴梿糕绝对不含防腐剂,可以存放一个月,它是使用100%纯榴梿肉,再加一些糖,以人手不断搅拌6个小时新鲜出炉,榴梿糕的售价与往年相差无几。

对林家大院的期待

离开老浮罗多年的古添发有感而发地表示,浮罗家乡蕴藏着多姿多采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多到浮罗走走。

他指出,发展列车已开抵浮罗山背,以后,肯定将有更多的发展计划,届时相信许多老屋及农场将让路发展,他希望林家大院在一片发展声中得以保留之外,主人家也能将现有的资源加以包装,以吸引人前往留宿观光,如发展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的台湾休闲农场与民宿园区概念。

他说,林家大院还保留着1970、1980年代的乡村生活写照,可让城市小孩及新生代有机会和动植物一起过生活,启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并从中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处。

有人喜欢城市生活的热闹,有人钟情海边生活的宁静,有人爱草原生活的辽阔,若您独爱有趣的农家生活,那林家兄弟果园可是不容错过的一站!
相关照片



■ 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是本地城市人所向往的“上山约会果王果后”的好去处。

■ 屋旁的鸡寮,每天都有人定时到那拾取鸡蛋,然后使用分蛋机把各等级鸡蛋分配和收拾好。

■ 林家儿女站在分蛋机前拾蛋。

■ 鸭子在池塘旁的情景。

■ 果园中约90巴仙的榴梿都是品质好的名种榴连。

■ 一串串的龙眼看了令人留口水。

■ 看,蛇盘绕在树枝上。

■ 林宗顶伉俪与古添发和廖彼得在“林家大院养鸭场”画前留影。

■ 林家大院散发着浓浓的农家味道。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浮罗山背--客家村。

浮罗客家村



文、摄影:吴礼禳

(槟岛西南区8月5日日讯)


根据台湾客家考察团的初步估计,中国客家先贤前来浮罗已有160年的历史,他们是乘着帆船,携带白米、乾粮、锄头、镰刀、谷种、菜种及衣物等,顺着风向朝浮罗双溪槟榔上岸,从而让客家文化习俗也开始在该处落地生根。

据了解,19世纪的双溪槟榔一带河域宽阔,帆船可直接抵达河岸,而客家先贤就凭着一股毅力和不辞辛劳,披荆斩棘的把一片荒凉的土地开垦成丰盛的园丘,为后代子孙开拓理想家园,也让浮罗山背拥有客家村的美誉。

据悉,初来浮罗山背的客家先贤,是于19世纪中,在浮罗的双溪槟榔大河口登陆,并聚集在双溪槟榔一带,之后逐渐的扩展到浮罗各地。

随着台湾客家考察团在上个月前来浮罗客家村走访及搜集有关资料后,已正式揭开槟州浮罗山背客家村的神秘面纱,同时也吸引海内外客家人的关注,并前来观光及考察。

来自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教授张翰璧于上个月率领3名研究生汤九懿、林筱蓉及黄靖雯前来槟岛浮罗山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及研究,并计划把研究成果着成书,届时不但可发扬浮罗客家村的特色,也进一步推广旅游业,为浮罗注入新商机。

台湾考察团这次共分两批前来,前者于6月22日前来考察从中国南来浮罗山背客家后裔的足迹,而后者则是由罗肇锦教授及陈秀琪助教的率领下,一行8人于6月25日前来浮罗研究客家语言及腔调。

以下为浮罗山背3名客家后裔从先辈的口述中了解南下浮罗的一些史料

何玉平指着曾祖父从中国乘帆船抵达浮罗双溪槟榔河口上岸,

如今河床却已搁浅。


客家后裔何玉平指出,根据已故母亲徐清妹的口述,

其曾祖父何亚霜在19岁时就前来浮罗,当时与一批来自中国的广东台山新联客,从广东田头册开海域乘船前来浮罗双溪槟榔落脚,来到时是以砍芭为生计、后来就购买园丘并成家立业,至今已经是第7代了。

浮罗居民钟开南受访时表示,

其外曾祖父陈章成是1862年来,由于在1856年至67年村内的新联客与广东新联互相仇杀,曾祖父被逼从田头册开附近海边找到两艘帆船,于是就载着皆属叔伯兄弟及亲戚关系的陈氏5户人家及李氏一家人,乘船逃亡。
“当他们抵达浮罗时,其中一艘是在双溪槟榔港口上岸,而该处仍是一片海芭,另一艘则是在新路头河口桥下上岸。”
钟开南回忆说,他是随外祖父陈钦换又名(娘佑)同住在一起,其外祖父常对他谈起外曾祖父陈章成及外曾祖母曾火娇一起南来的事迹。

客家后裔李杜深受访时指出,其父亲李文省是在1921年前来浮罗,当时与几位堂兄弟先后抵达双溪槟榔,其中包括李文季、文卯、文轩、文端及水手文业,他们是来自广东潮洲丰顺小胜。落脚后分别从事园丘工作及开设和丰杂货店,后来皆自行开芭及成家立业,并在当地落地生根。


据客家先贤的口述,由于中国客家先贤南来浮罗而使到人口逐渐增加,让该区在战前曾经拥有一个风光史,其中包括开设福成茶室、乐天园茶室、益谊茶室、黄生茶楼,和丰、万祥、瑞泰杂货店、车衣店、白铁店、药材店、理发店、当店及雅片间等。

据了解,双溪槟榔的客家人其祖籍分别来自潮州客(占多数),惠州客(占多数),新联客,河婆客,彼此在浮罗一带都是讲客话,至于其他的藉贯的人也会讲客话,果真是名符其实的浮罗客家村。


客家先贤初到双溪槟榔落脚后所使用的水井,目前已荒置在一旁。


客家人在浮罗落脚后也设立私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并在1920年成立新民义学,同时客家先贤也对供奉神明极为重视,因此也在1910年成立玄龙双溪祝宫,成为居民膜拜的场所。

另外,客家先贤遗下的百年古井和其他古迹,也为浮罗山背客家村留下一个恒古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