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浮罗山背--客家村。

浮罗客家村



文、摄影:吴礼禳

(槟岛西南区8月5日日讯)


根据台湾客家考察团的初步估计,中国客家先贤前来浮罗已有160年的历史,他们是乘着帆船,携带白米、乾粮、锄头、镰刀、谷种、菜种及衣物等,顺着风向朝浮罗双溪槟榔上岸,从而让客家文化习俗也开始在该处落地生根。

据了解,19世纪的双溪槟榔一带河域宽阔,帆船可直接抵达河岸,而客家先贤就凭着一股毅力和不辞辛劳,披荆斩棘的把一片荒凉的土地开垦成丰盛的园丘,为后代子孙开拓理想家园,也让浮罗山背拥有客家村的美誉。

据悉,初来浮罗山背的客家先贤,是于19世纪中,在浮罗的双溪槟榔大河口登陆,并聚集在双溪槟榔一带,之后逐渐的扩展到浮罗各地。

随着台湾客家考察团在上个月前来浮罗客家村走访及搜集有关资料后,已正式揭开槟州浮罗山背客家村的神秘面纱,同时也吸引海内外客家人的关注,并前来观光及考察。

来自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教授张翰璧于上个月率领3名研究生汤九懿、林筱蓉及黄靖雯前来槟岛浮罗山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及研究,并计划把研究成果着成书,届时不但可发扬浮罗客家村的特色,也进一步推广旅游业,为浮罗注入新商机。

台湾考察团这次共分两批前来,前者于6月22日前来考察从中国南来浮罗山背客家后裔的足迹,而后者则是由罗肇锦教授及陈秀琪助教的率领下,一行8人于6月25日前来浮罗研究客家语言及腔调。

以下为浮罗山背3名客家后裔从先辈的口述中了解南下浮罗的一些史料

何玉平指着曾祖父从中国乘帆船抵达浮罗双溪槟榔河口上岸,

如今河床却已搁浅。


客家后裔何玉平指出,根据已故母亲徐清妹的口述,

其曾祖父何亚霜在19岁时就前来浮罗,当时与一批来自中国的广东台山新联客,从广东田头册开海域乘船前来浮罗双溪槟榔落脚,来到时是以砍芭为生计、后来就购买园丘并成家立业,至今已经是第7代了。

浮罗居民钟开南受访时表示,

其外曾祖父陈章成是1862年来,由于在1856年至67年村内的新联客与广东新联互相仇杀,曾祖父被逼从田头册开附近海边找到两艘帆船,于是就载着皆属叔伯兄弟及亲戚关系的陈氏5户人家及李氏一家人,乘船逃亡。
“当他们抵达浮罗时,其中一艘是在双溪槟榔港口上岸,而该处仍是一片海芭,另一艘则是在新路头河口桥下上岸。”
钟开南回忆说,他是随外祖父陈钦换又名(娘佑)同住在一起,其外祖父常对他谈起外曾祖父陈章成及外曾祖母曾火娇一起南来的事迹。

客家后裔李杜深受访时指出,其父亲李文省是在1921年前来浮罗,当时与几位堂兄弟先后抵达双溪槟榔,其中包括李文季、文卯、文轩、文端及水手文业,他们是来自广东潮洲丰顺小胜。落脚后分别从事园丘工作及开设和丰杂货店,后来皆自行开芭及成家立业,并在当地落地生根。


据客家先贤的口述,由于中国客家先贤南来浮罗而使到人口逐渐增加,让该区在战前曾经拥有一个风光史,其中包括开设福成茶室、乐天园茶室、益谊茶室、黄生茶楼,和丰、万祥、瑞泰杂货店、车衣店、白铁店、药材店、理发店、当店及雅片间等。

据了解,双溪槟榔的客家人其祖籍分别来自潮州客(占多数),惠州客(占多数),新联客,河婆客,彼此在浮罗一带都是讲客话,至于其他的藉贯的人也会讲客话,果真是名符其实的浮罗客家村。


客家先贤初到双溪槟榔落脚后所使用的水井,目前已荒置在一旁。


客家人在浮罗落脚后也设立私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并在1920年成立新民义学,同时客家先贤也对供奉神明极为重视,因此也在1910年成立玄龙双溪祝宫,成为居民膜拜的场所。

另外,客家先贤遗下的百年古井和其他古迹,也为浮罗山背客家村留下一个恒古的印迹。

没有评论: